序 言
作者:李銘
發布時間:2023-06-12 18:26:33
字數:1564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每一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遇,每一次在字里行間穿梭,都是蕩滌心靈的寄托。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讀一本輕松的旅行散記,一本厚厚的中國歷史;每一次都在跋涉中得到一種抒發,一種寄托,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在里面。相信所有讀過“余氏散文”的人都會深深地感受到余秋雨先生洞達人情世故的睿智,以及那份中庸和諧的處世態度,特別是他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闡釋,令人為之感嘆和折服。
一粒沙可以折射出一個世界,一朵花能夠映襯出一座天堂。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對于整個人類來說,文化的傳承是沒有止境的。把無限放在掌心,讓永恒來收藏剎那,這是生命永恒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見證。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文化滄桑在人類的記憶中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本書通過對余秋雨代表作的詳盡閱讀,綜合各界對“余氏散文”的文學見解,從小處著眼,用輕松活潑的筆觸體驗,來引領讀者去領略中國文化廣闊的天地與無邊的海洋,借以打通中國古今文化的屏障。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西方有本書叫做《圣經》。圣經文化在中國絕大部分人的思想里生根,也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中國文化系統,對于國人而言,則算是鮮而聞之了。當今中國社會處在劇烈的轉型時期,各種文化在不斷運動,或融合,或交流,或碰撞,推進著世界的不斷前進。中國傳統的國學藝術,無論是在民俗、音樂、書法,還是歷史、文學等諸多方面,也都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瀕近絕跡。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持住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并加以發揚光大。因此,現在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了解前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了解我們可以繼承的傳統,以便更好地理解并利用中西方文化資源,進而發掘中國文化的淵博精深。而余秋雨先生就是這樣的寶藏,發掘得越深,就越能發現他的珍奇。
余秋雨曾說:“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干和挫折。”或許正因為如此,埋首于磚塊般典籍中的余秋雨,才突然涌起了向蒼天大地釋放自己內心深處吶喊的渴望。一直以來震撼著心靈的澎湃思想猶如一陣巨浪,要求超脫現實的束縛,尋求最終的寄托。這是一次歲月人生的不斷雕刻,這是一次生命價值的不朽承諾。
余秋雨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相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區域歷史來尋求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意蘊,以及人格的構成與人生的真諦。他用冰冷的手筆卻并不冰冷的文字將地理寫成了歷史,將歷史寫成了文學,又將文學寫成了最最直白的感受。他不是一個批判家,卻無情地在文字間批判著現實社會的殘酷無情;他不是一個社會學家,卻用敏銳的目光把歷史拉回現實,把現實拽向未來;他只是一個文化人,用文化人的細膩感受去體會這人類的天空下遺留下來的魅力、輝煌、丑陋、卑劣……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抒情與議論的**,使文中的議論充滿了睿智與情趣,使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說,余秋雨的散文,已經跨越了純文學的界線,走向文化領域。如果讀者對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還有質疑,那么就請從本書開始——翻開第一頁,從本書對余秋雨作品零星片語的擷取中,用心去鑒賞、去感悟、去摸索知識以外的文化內涵。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21世紀是中華文明開始偉大復興的世紀。余秋雨曾深情地說過:“在即將跨越這道千年山梁時,不能不回頭看看以前的那幾道千年山梁……每一道千年山梁上都有中國人的腳印,而且這排腳印沒有中斷,一直排到今天中國人的腳下。當年我們的祖先身邊應該有一些陌路人吧,他們都到哪里去了?他們的腳印消失在何處?他們的身影飄逝于何時?也許,他們還有行李寄放在哪個山洞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