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經典文學,中國文學,魯迅
《朝花夕拾(中小學生必讀叢書)》為作者魯迅的虛構作品,理性閱讀請勿模仿故事情節!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請不要與真實人物事件掛鉤!
最新章節
1條評論 最新評論
花開,遇見你,遇見愛 回復
一、導入(5分鐘)
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大閱讀課之前,咱們先來玩個小游戲。我會給出一些人物特點或相關情節的提示,大家來猜猜這是哪部作品里的人物。第一個:長頭發,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經常給人一種頹唐不安的樣子,而且他喜歡喝酒,對辛亥革命是既向往又失望 。(學生猜出是《朝花夕拾》里的范愛農后)沒錯,看來大家對《朝花夕拾》還是有一定印象的。《朝花夕拾》作為魯迅的經典散文集,就像一個裝滿了舊時光故事的百寶箱,里面有他童年的趣事,也有成長路上的感悟。但很多同學覺得這部名著和我們有距離感,今天這堂課,咱們就一起想辦法消除與它的隔閡 。
二、認識作者(10分鐘)
在深入解讀《朝花夕拾》之前,咱們先來好好認識一下作者魯迅。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生活在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目睹了太多的社會黑暗與民眾疾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深度 。比如,他棄醫從文,就是想用文字來喚醒民眾的思想,療救國人的精神。他的作品常常帶有犀利的批判和深刻的思考,《朝花夕拾》也不例外,不過這部作品和他其他犀利的作品相比,多了一些溫情的回憶 。大家可以結合自己以前學過的魯迅作品,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說你對魯迅的印象 。(請幾位同學發言)
三、《朝花夕拾》內容梳理(15分鐘)
1.?整體框架:《朝花夕拾》收錄了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生活,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這10篇散文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生活畫卷,帶我們走進魯迅的過去 。
2.?重點篇目舉例:比如《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家的保姆,她粗俗、迷信,睡覺愛擺“大”字,還會講一些繁瑣的規矩,但她又善良、樸實,會給魯迅買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經》 。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是復雜的,從最初的不大佩服到后來的感激與懷念,這種情感的變化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還有《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老師,他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給予魯迅很多幫助和鼓勵 。魯迅通過回憶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達了對他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時也展現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的思想轉變 。(引導學生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相關情節和人物,感受魯迅童年的快樂與煩惱 )
四、消除隔閡方法探究(20分鐘)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朝花夕拾》創作于1926年,當時中國社會處于動蕩變革時期,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魯迅也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了解這個時代背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在作品中表達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無常》這篇文章,通過對民間傳說中無常形象的描述,諷刺了當時社會上那些虛偽、丑惡的現象,這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是緊密相關的 。(讓學生思考魯迅為什么會在這個時期寫這樣的回憶性散文 )
2.?關注人物情感共鳴:雖然我們和魯迅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人性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從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找到共鳴 。就像《五猖會》里,魯迅滿心歡喜地準備去看五猖會,卻被父親要求先背《鑒略》,那種被壓抑的期待和無奈,相信很多同學在面對父母的要求時也有過類似的感受 。我們可以把自己代入到魯迅的角色中,去體會他當時的心情,這樣就能拉近與作品的距離 。(請幾位同學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類似的經歷 )
3.?品味語言特色:魯迅的語言風格獨特,幽默、犀利又富有深意 。在《朝花夕拾》中,他常常運用反語、夸張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 。比如“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是《阿長與〈山海經〉》結尾對阿長的深情祝福,質樸的語言中飽含著濃濃的情感 。我們在閱讀時,可以仔細品味這些語句,感受魯迅語言的魅力 。(讓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有意思的語句,進行賞析 )
五、互動討論(15分鐘)
現在,咱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在閱讀《朝花夕拾》的過程中,你還有哪些地方覺得難以理解或者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小組成員交流交流 。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 。(教師巡視各小組討論情況,適時給予指導和啟發 )
六、總結(5分鐘)
通過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認識了魯迅,梳理了《朝花夕拾》的內容,還探究了消除與這部名著隔閡的方法 。希望大家在課后繼續深入閱讀《朝花夕拾》,從更多的角度去感受它的魅力 。相信隨著閱讀的深入,大家會發現《朝花夕拾》不再是一部遙遠的名著,而是能和我們的內心產生深深共鳴的經典之作 。
——豆包AI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
2025-03-17 16:27:33 收起回復(3)
我來評論這本書
您還可以輸入500字(發長評至少500字)
驗證碼
看不清?點擊圖片刷新
魯迅
這個人很懶,什么也沒留下........
粉絲榮譽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