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聽我講,張天翼的故事
作者:張天翼 著
發布時間:2023-06-12 17:45:45
字數:1606
在讀這本書之前,先聽我講一個有關張天翼的故事。
張天翼,生于1906年9月,逝于1985年4月。
張天翼祖籍在湖南,他的父親在清朝末年中了舉人。在當時那個年代,讀書做學問的最終目的是要當官的,偏偏張天翼的父親不喜歡當官,卻先后當過教員、職員,特別擅長書法,這些都成了他養家的方式。為了謀生,父親帶著一家人,輾轉于南京、上海、杭州,張天翼就是在南京出生的。
張天翼的父親是個很開明的知識分子,是個“詼諧的老人,愛說諷刺話”(張天翼:《我的幼年生活》)。喜歡看進步的書報雜志,思想很前衛,對子女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任憑子女的愛好去發展,給了兒女很大的影響。張天翼從小生活在一個寬松自由的家庭環境里,淘氣得很。上學時,功課居然很少有及格的,還經常和同學打架,最喜歡搞惡作劇,看見老師被他惹得生氣,就開心得不得了。盡管這么不守學校紀律,學校卻沒有處分他,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寫得一手好字,每當有人到學校參觀,張天翼就被叫來當眾揮筆寫泥金對子——為學校爭光,校長老師都高興,張天翼闖下的禍,就被赦免了。
張天翼雖然有時會跟同學打架,其實和同學們還是很要好的,常常給他們講故事。有些故事是家里的老保姆、門房講給他聽,第二天上學時,他再講給同學聽的。同學們都愛聽,就纏著他問:“后來呢?”“再后來呢?”可是老保姆和門房給張天翼講的時候,沒有那么多的“后來”,張天翼就只好編這些“后來”的故事,一來二去,成了編故事的能手。上中學時,張天翼經常去圖書館看書,大都是看些林語堂翻譯的作品,也喜歡看當時雜志上刊登的偵探小說,于是就試著自己寫小說,投到雜志社去。
張天翼真正開始寫作,是1928年,那時他已經是22歲的年輕人了。他寫了短篇小說《三天半的夢》,在《奔流》雜志上發表后,一發不可收拾,此后幾十年間,有很多長、中、短篇小說問世,他也因此成了作家。
但他這個作家有點兒與別的作家不一樣,除了寫給成人看的小說外,他還給孩子們寫小說,本書就是寫給孩子們看的。
這也和他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分不開。
我說過,張天翼小時候很淘氣,他的父母對他的淘氣并不太在意,所以直到長大成人,他身上還有著孩子氣——當然,長成大人以后的孩子氣就不能像小孩子那樣爬樹上房逮蛐蛐打架了,這時候的孩子氣叫作“童心”。他給孩子寫作,要像一個孩子那樣看世界,描寫孩子眼里的世界。但是,既然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是創作,它就不能和我們平常的生活一模一樣,吃飯,就講怎么用筷子,吃了什么菜,怎樣用勺子,喝了什么湯;或者睡覺,就講怎樣鋪開被子,怎樣躺到床上……這樣的故事太沒有意思了,太沒有想象力了。
于是,張天翼在給孩子們講故事、寫小說時,就得用上自己的童心,比如《奇怪的地方》,就以小民子的眼光打量他沒見過的都市生活;《大林和小林》中,大林和小林的經歷,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同時,他還要在故事里告訴小讀者,怎樣對待生活,怎樣學習和認識世界,比如《不動腦筋的故事》,這里面就含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至于是什么道理,小讀者們自己去琢磨好啦!
張天翼還是個很風趣、幽默的人,這一點與他的父親性格很相像。平時,他愛給人講笑話,講完了,會隨著人一起哈哈大笑。他也喜歡和孩子在一起,喜歡為孩子寫故事。后來,他歲數漸漸大了,身體慢慢衰弱了,患了腦血管病,半邊身子不能動,不能寫作,連說話也不能了。可是,他很有毅力,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堅持寫字,而且,即使他不能說話,他依然開朗、樂觀,人們常能聽見他爽朗的笑聲……
這里順便說一下我。我小時候經常聽張天翼給我講故事,那是在每天晚上,吃完晚飯,他和我出去散步時。他領著我,邊走邊講,有時候是講孫悟空的故事,有時候是即時編出來的,比如“小鐵的故事”——小鐵是個女孩兒,往往是我做錯了什么事情,小鐵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張天翼講小鐵怎樣改正錯誤,其實說的就是我。現在我長大了,回想起來,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孩子,真是個好方法。
告訴你們,張天翼是我的父親。
張章
2007年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