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言不通鬧出的笑話
作者:蕭盛 著
發布時間:2023-06-12 17:28:22
字數:1278
開宗明義,今日在下要說的是明朝生活的瑣碎事,列位看官,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聽者,各隨尊便。
話說有一位官兒,因書本中有些句子難以理解,便問書吏道:“此處有高才否?”說的是官話,旁邊的書吏乃本地人,一時未明白過來是官話,以為問他此處是不是有高裁縫,心想高裁縫沒有,但裁縫定然是有的,忙答曰:“有的!”當下領來與官兒相見。
官兒問道:“貧而無諂,如何?”
裁縫當然也是本地人,且沒讀過多少書,哪里聽得明白官話,再加上進來時自然而然地認為,問裁縫的除了做衣服,還能有什么事情?忙答曰:“裙而無裥?折起來,便可?!?br />
官兒皺皺眉,心想這是哪門子高才,又問:“富而無驕,如何?”
裁縫答:“褲兒無腰?這也是極好辦的,做上去便是了?!?br />
官兒終于怒了,喝道:“唗!”
唗是何東西,裁縫自是不曉得,乃表示呵斥或憤怒的嘆詞,《西游記》亦曾用過,“這和尚不知死活!你倒不肯與我,返問我要,唗!看打!”
裁縫見官兒一臉怒意,以為是衣服皺了,需要抖一抖,急道:“老爺莫惱,這也容易,只消取來熨斗燙燙。”
官兒氣得跺腳,命書吏把那滿口胡謅的裁縫趕了出去。
此一則故事,說是的言語不通而鬧將出來的趣事。另有一事說,有一婦人,乃杭州人氏,一日得閑,往西湖游玩,貪戀景色,忘了時辰,因將暮,恐關了城門,乃對轎夫道:“轎夫阿哥,天色晚了,我多給你們銀錢,你們給我盡力鬧一鬧,也好早些進到里頭去,不但是我好,連你們也落得自己快活些。”
轎夫阿哥一聽,兩眼發光,給你盡力“鬧一鬧”,也讓我們“快活些”?暗自忖道:這小娘兒們好生開放,說話恁般露骨!
說的是笑話,道的其實是國情。有些看官不免納罕,笑話罷了,干國情什么事?那么在下再說一則事。
明崇禎年間,為抵御關外后金鐵蹄,不得不調全國之兵力,以免為敵破關。各地精干兵力匯作一處,地域不同,方言自也不一而足,怎生個交流?如若像那官兒與裁縫的對話,南轅北轍,將令難達,鬧笑話事小,延誤軍機事大。總不能因了幾句話,而毀了一個國家吧?
這時候統一語言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春秋戰國有雅言,法、道、墨、儒各家各派,去各國游說,都使用雅言,要是孔子去楚國說的是一口正宗的山東魯國方言,對楚國人道:“待我哈(喝)口水,再與爾等拉呱(聊,說話)?!睉{他才學再高,也是對牛彈琴。
《詩經》便是從各地收集上來的詩歌,用雅言編寫而成,倘若為了體現各地的地方特色,依然采用方言,諸位想象一下《詩經》會是個什么樣子?
漢、魏晉至唐宋,亦有通語,盡管發音不盡相同,但只要在大范圍內流行,交流無礙,就算通語。一如元朝,定都北京后,以北京話為通語,時盛行的《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等元劇,以及大量流行的散曲,通俗易懂,就是用當時的北京通話所書。
明朝流行的通語叫作官話。
官話,從大義上講,并非官場上所說的話,官指的是公、共之意。如官道,并非官員專用通道,實指公路。棋盤上雙方未占領之地稱官,因有收官一說,諸如此類,故明朝之官話,乃通行天下的普通話。
太祖皇帝定國之后,因擔心讀書人或各級官員“拘于方言,無以達于上下”,命人編纂《洪武正韻》,頒行天下。
下面,在下就說說太祖皇帝頒行的明朝正宗普通話規范《洪武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