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朝正宗普通話怎么說
作者:蕭盛 著
發布時間:2023-06-12 17:28:23
字數:1279
《洪武正韻》初稿成書于洪武八年(1375年),后又經二十余年的修正,通行于天下。其偉大之處,不僅是“車同軌而書同文,凡禮樂文物咸遵往圣,赫然上繼唐虞之治”,還影響了朝鮮、日本等東南亞諸國的文字和語言,這當中,受其影響至深者乃朝鮮(今韓國)。
《訓民正音》是朝鮮世宗大王李祹與其子文宗大王李珦,窮二十五年之功,主導創制的朝鮮語文字,又稱諺文,后多稱韓文、韓字、朝鮮文、朝鮮字。而《訓民正音》的母本,便是《洪武正韻》。
朝鮮人認為,《洪武正韻》是最正統最權威的中國韻書,后又編制了《洪武正韻譯訓》《四聲通考》《四聲通解》等書籍,組織全民學習漢文化。
朝鮮對中國文化崇尚到何等地步?其文字、書畫,學舍教書所用書籍,上至大王,下至平民所穿服飾,皆沿襲明制,其《洪武正韻譯訓》開篇如是曰:
聲韻之學,最為難精……所謂四聲七音,隨方而異宜,惟皇明太祖高皇帝……一以中原雅音,定為洪武正韻,實是天下萬國所宗……我世宗莊憲大王……四方萬物之聲無不可傳,吾東邦之士,始知四聲七音,自無所不具,非特字韻而已也,于是以吾東國世事中華,而語音不通,必賴傳譯,首命譯洪武正韻,始正罔缺。
此段文字,說的是語言的重要性,又說我東國[東國,指韓國自己。]世事中華,是中華之附屬國,如果語音不通,時時依賴翻譯,那就麻煩了,所以編譯《洪武正韻》。足見朝鮮奉《洪武正韻》為正宗,亦可見《洪武正韻》影響之大。
那么明之普通話究竟怎么說?看官莫急,一國之官話,往往有個約定俗成的定律,即定都于哪里,哪里的方言便通行全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話便成了當時的官話,為《中原音韻》。那么明朝呢?
太祖皇帝平定天下,定都南京,鑒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所需,而南京又為政治、文化的中心,自然就要以南京一帶的江淮話為基礎。但純粹以一個地區的方言為官話,又不能較好地表達和溝通,故編纂《洪武正韻》。實際上這部《洪武正韻》乃是一個以江淮話為基礎,又為了照顧其他地區,便于他們接受和認同,而撰寫的折中的改良的產物。
列位看官也是明理懂史之人,許會想到,明成祖遷都北京,莫非這之后,又以北京話為官話了嗎?
非也。成祖遷都,乃是從政治、治國角度考慮,是為了更好地統治全國而做出的決策,然一國之官話會影響統治嗎?顯然是不會的,既然不會,何須違祖制,領個不孝的罪名?
因此,列位看官若是懂得南京一帶的江淮語,也就大概知道明朝官話如何說了。
說歸說,寫是另一回事。如官方之文書,上下通行之公文,則依然以文言文為主,緣于紙張金貴,書面語一概言簡意賅。直至話本小說的出現,才使得官話不再只用來口頭交流,堂而皇之地出現于書本之上。
明朝的小說如《西游記》《水滸傳》《**梅》,以及以短篇成書的“三言二拍”等著作,語言鮮明活潑,甚有時代特色,與采用口語官話是分不開的。如南京一帶方言中,小兒闊(小氣)、胡里八涂(糊涂)、一得兒(一點)、一應(全部)、作死(找死)等口音詞匯,都能在明朝的小說里找到蹤跡。
然而任何一種語言、文本的流行,無一例外地皆須民眾基礎,沒有在民間形成廣泛的流行趨勢,任憑官方如何推廣,亦是徒勞,那么明朝的官話是怎么流行起來的呢?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