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西域之行05
作者:[日]陳舜臣 著
發布時間:2023-06-12 17:23:41
字數:1621
05
“庫車距阿克蘇二百三十五公里,需要飛行五十分鐘。”空姐在提醒我們之后,給每位乘客發了一根冰棍兒。這是第二次配發,但我這次卻沒敢接受。因為這一段是整個旅途的關鍵,我擔心吃壞肚子,再加上飛行途中比較顛簸,所以還是慎重了些。
因為安排了午飯,我們在阿克蘇的休息時間相對較長,足足有一個多小時。阿克蘇地區外事處的工作人員來接機,我以為他們會帶我們到阿克蘇市區。如前所述,阿克蘇是通往喀什和和田的中轉機場,算得上是交通要塞,所以比其他機場略微宏偉一些。
美味佳肴被依次端了上來,我并不太餓。我一邊聽著他們用阿克蘇方言交流,一邊慢慢地吃著東西。在維吾爾語中,阿克蘇的“ak”是“白”、“su”是“水”的意思,阿克蘇即“白水”。該地區下轄阿克蘇、溫宿、拜城、新和、庫車、烏什、沙雅、阿瓦提和柯坪九縣,所以庫車縣也屬于阿克蘇管轄。
阿克蘇古稱“姑墨”,最早應屬于溫宿國,東漢時期,阿克蘇也曾攻占過溫宿,隋朝時期隸屬龜茲。姑墨的維吾爾語“kum”是“沙”的意思。在《大唐西域記》中,此地被稱為“跋祿迦國”,梵語也是“沙”的意思。阿克蘇是沙漠中的綠洲城市,在古代受到“沙”的約束,而現代則更強調“水”的重要作用。托什干河和其他河流匯合之后形成阿克蘇河,最終注入塔里木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修建了不少大壩,在這沙漠地帶對水源的合理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年前曾做過我們向導的阿布都拉先生就是阿克蘇人,和此次陪同我們的阿布都拉同名。在**,同名的情況很多,他們通常把父親的名字加在后面予以區分。阿克蘇出身的阿布都拉全名阿布都拉·拉依木,而此次陪同我們的阿布都拉先生是喀什人,全名是阿布都拉·哈迪魯。之前在烏魯木齊的時候,阿布都拉·拉依木先生字里行間流露著一種對家鄉的自豪感,后來我才知道阿克蘇確實是**最負盛名的農產區。從《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來看,阿克蘇的物產、氣候、人情、風俗以及文字等,幾乎都與庫車相同。
阿古柏叛亂時,清朝將軍左宗棠曾率麾下湘軍在此屯田,并將湖南地區的農耕方式帶到了這里。由于水田多,阿克蘇的大米遠近聞名。
“好吃嗎?”吃飯的時候,阿克蘇地區革委會的人問我,也許正是對當地的米飯頗感自豪吧!不過說實話,這里的米飯確實不錯,只不過當時我腹中并非空空,所以也就沒吃多少。
交流中,我們又提到了克孜爾千佛洞。原來千佛洞正面屬于庫車縣,而山后的石窟群則在拜城縣境內。后來,政府曾嘗試對這座東漢時期的古老石窟進行地下挖掘,但一旦接觸空氣,壁畫就會立即變色,相關文物也會變形,甚至損壞,所以在沒有找到妥善的處理方法之前,政府決定控制挖掘進度。
清代的祁鶴皋(本名祁韻士)曾作《西陲竹枝詞》百首。竹枝詞是對當地風俗的詠嘆,而西陲則是指西部邊陲。對于阿克蘇,他留詩:
邊城歲歲樂豐年,
秋日黃云被野田。
土著頭人衣帽整,
紫騮腰跨鹿皮韉。
最后一句中的“紫騮”是指栗色名馬,“韉”是襯托馬鞍的墊子。這是一幅描寫沙漠綠洲居民騎馬的典型畫面——當地人跨上駿馬,馬鞍墊子由鹿皮制成,顯得十分奢華,身上的衣服和頭上的帽子也很講究。這樣的富庶生活自然是和當地農業繁榮、田野廣闊密不可分的。
吃完飯后,他們向我介紹了此次掌勺的廚師長。我吃得不多,但飛機駕駛員、后勤、空姐等民航工作人員都吃得津津有味。
“從這里到喀什,途中難免顛簸,還請您忍耐。”多次往返這條路線的阿布都拉·哈迪魯先生告訴我。
對于此次同行的阿布都拉·哈迪魯先生,我們干脆去掉了他煩瑣的名字,稱他“老阿”。當然,這里的“老”并非指代年齡,而是一種親切的表達。我對他的年齡饒有興趣,于是多次詢問,他只是微笑地說“我不知道”。但依照我的判斷,他應該不到四十五歲。
阿克蘇和喀什之間距離約四百四十六公里,飛行時間需要九十分鐘。也正如老阿所說的那樣,途中有兩次顛簸得很厲害。
在阿克蘇,我們的活動范圍就在機場附近,并沒有看到市區的樣子,只能依據地名展開一些想象。不過馬上就要從這里出發踏上天山南路的城市了,聽老阿說,喀什機場距離市區比較近。